梁逸軒博士 (美國韋柏崇拜研究學院崇拜學博士、
香港聖詩會事務發展委員會書記、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聖樂事工執行委員會書記、
遠東廣播公司良友聖經學院監製暨課程主任)
疫情嚴峻,教會無法聚會,眾多「網下」教會開始轉型「網上崇拜」。崇拜本無分時地空間,以心靈誠實/聖靈真理即可,但當新科技、新媒體、新平台進入「舊教會」之時,許多「按本子辦事」的既有規章制度不能適用,但疫情緊急無法處理,只能將就。但隨著事件延綿日久,「虛擬崇拜是否真崇拜」、「網上聖餐是否合適」等議題逐漸衍生,引來不同兄姊的熱烈商議。因我自己自12歲開始接觸教會影音崗位,加上近年崇拜學研究也針對科技在崇拜之中的角色,希望可以平衡神學群體與技術群體的看法,帶來丁點新貢獻。
新酒與新皮袋
對於我這個在大教會的規條下成長的人,謹小慎微,以法規為依歸當然「少做少錯,不做不錯」。但正如我所說,建制與有機/彈性靈活,應該互相結合。我相信,新酒可能真的需要新皮袋,但我也看見不少的「古跡活化」例子,所以我覺得教會面對新科技,仍然充滿盼望。
網絡的聚會,並不只是應付現今疫情,完了就算,而是轉型的最好機會。近日我在閱讀特斯拉、SpaceX創版人馬斯克(Elon Musk)的故事,看到他運用「第一性原理思維」(First-principle)為世界帶來了許多顛覆性的科技。第一性原理就是說我們要掌握基本命題,先從根本對症下藥,而非一窩蜂將崇拜直播就完成差事。
我記得在《建構崇拜》(Worship Architect)中的比喻:技術人員(technician)可以對自己所作的事情非常精通,但卻不曉得原理;工程師(engineer)則了解事情的背後原理,卻未能協同各個範疇;建築師(architect)雖不一定理解各個領域實際操作,但卻從整體的戰略高度上,以藝術形式調整整個作品。今天教會並不缺少技術人員,工程師也理論上足夠,唯獨建築師非常缺乏,也是教會栽培下一代領袖的重要方略。
或許這一刻我們只關心既有群體未能回到教會的牧養需要。但網絡事工絕對不只是將既有作品上載到某個空間,而是需要巧妙安排與經營;未來我們是否能夠將網絡的群體策動成為植堂的新模式?如何吸納網上嘗慣免費產品的群體奉獻支持這教會事工?如果聘請同工負責,我們如何衡量其工作成效?還有許多許多問題,只能待時間和智慧一一解決。
雖然教會已經遲走了一步,但我深信我們只是施洗約翰,修直鋪平上主道路,為福音提供更加通達流暢的平台。我也深信,上帝必定接納和使用我們以心靈誠實/聖靈真道完成的製作(production),因為正如禮儀書中所說,我們獻上的地裏出產(produce),祂已經將之聖化為最寶貴的禮物:就是耶穌基督的聖體寶血。
崇拜與高新科技,其他系列文章:
(1) 對待科技的四個向導
(2) 神學討論:網絡崇拜等於「虛擬崇拜」
(3) 神學討論:網上舉行聖餐可以嗎?
(4) 技術神學:由獻上供物到獻上製作
(5) 科技融入崇拜時的 新‧四大支柱
(6) 新酒與新皮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