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望切: 認識你的羊、羊也認識牠的牧人
我住在天水圍,很喜歡在長途巴士上偷看別人的手機。男的多數玩遊戲、看股票;女的則喜歡在社交和戲劇平台上流連。要觀察別人,也得先觀察自己的使用習慣(如使用電話內的使用時間追蹤)。
世界為我牧區:千人千面的平行時空
現在凡提及新媒體, 似乎總是和年輕人有關, 但網絡媒體千人千面, 長輩基督徒群組中卻似活在平行時空。在發達社會中, 因興趣組別越發精準狹窄, 不少人批評教會不投放資源至他們關心的領域。教會可嘗試開始「阿仙奴團契」、「手握壽司關注組」,以大量專精領域加強教會的接觸面和凝聚力。最容易的,是由自己的興趣領域和身邊群體開始。
進到礦工、監獄群體去! 人棄我取的精準切入點
衞斯理約翰當年進到無人願到的礦工及監獄群體,就如今天的金齡群體的網絡事工,有誰願意委身?今天我們教會是否能脫離隨波逐流?我們不能隨波逐流, 被「紅海」(red sea, 競爭劇烈) 所牽制, 而是要找到獨一無二的「藍海」(blue sea,即是只有少量競爭對手),遨遊深海!
I am who I am(我就是我):以自媒體代替大台
近期我認為,推動教會網絡發展真的困難!那不如自己做, 就不用被制度牽制。是的, 這是自媒體的年代, 機構的角色主要承擔公共關係,是形象塑造的企業傳訊的航空母艦,但是自媒體是「魚雷艇」,承擔靈活的信仰見證和個人特色,你我都可以成為信仰KOL(Key OpinionLeaders),教會與信徒應該互相協作!當年衞斯理約翰和俾士牧師不也是這樣,突破聖公會/惠師禮差會的限制,順服聖靈的導引,開拓一片新天地?今天我們或許不認識這些嶄新事工,但或許像耶穌所說:「不敵擋你們的,就是幫助你們的。」(路九:50),我們的教會要成為踏腳石,而非絆腳石!
忍耐到底必然得救:需要堅持
網絡事工表層有趣多彩, 但當成為固定工作,意志(特別是創意)一定被消磨殆盡。厚積薄發,定期輸出,精品般的創意配上工廠式的製作,加上精準的推廣技巧,長期下去必然能夠帶來果效。網絡事工是24/7無間斷的工作, 委身的義工加上專職的教牧同工非常重要。
世俗價值觀很誘人,但⋯⋯
網絡事工群體經常提及「課金」(奉獻)和「工人得工價」(路十:7),我更見到有些人提及缺金錢多於講耶穌。教會的事工乃是使命導向,工價是安心要素,但就算無工價,我們仍然應該努力傳揚上帝的福音!談到工價,便一併閱讀:「人若接待你們,給你們擺上甚麼食物,你們就吃甚麼。」(路十:8)若為工價而不是為上主的呼召,那我們的事奉只是本末倒置。
流淚撒種的,當用Marketing Funnel(營銷漏斗)歡呼收割!
近年Brian Cha( 車志健) 網絡短片流行,其所教授的就是如何更有效地讓使用者購買銷售者的產品,並融入銷售者的價值觀。當我們吸引了用家的注意力, 就可進入深化的關懷牧養工作, 最終讓弟兄姊妹成為我們信仰群體的一員。營銷的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吸引受眾,賣保險、健康產品的可以將自己的產品變成信仰,為何我們對信仰的熱誠卻給比下去?
Digital Transformation(數碼轉型):網絡是獨立空間,而不再是事工的延伸
今天很多人想將實體事工延伸至網絡。為何不直接反過來考慮將網絡上的獨立事工延伸至現實?借陳韋安博士所言:網絡和觀塘、灣仔一樣是「空間」,有空間的地方就需要教會。除了開設WCS(Wesleyan City Space)以外,我們何時開設WCS2 (Wesleyan Cyber Space)?除了在洪水橋植堂,我們還可以是在網絡植堂!
結語:讓信仰與教會重新領導世界
「洪濤暴雨衝我身,狂風激浪高千尋」(衞斯理查理聖詩〈靈友歌〉),「教會」這兩個字在當今的媒體世界中,已經淪為守舊的代表,經常受到外間甚至教內的攻擊。我們的信仰必須重新如中世紀一樣重新領導世界, 成為光照在人前,宣告基督真光普照萬民。希望你與我一同摸索奮進前行,用愛經營網絡事工,繼續改寫一代又一代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