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逸軒博士 (美國韋柏崇拜研究學院崇拜學博士、
香港聖詩會事務發展委員會書記、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聖樂事工執行委員會書記、
遠東廣播公司良友聖經學院監製暨課程主任)
疫情嚴峻,教會無法聚會,眾多「網下」教會開始轉型「網上崇拜」。崇拜本無分時地空間,以心靈誠實/聖靈真理即可,但當新科技、新媒體、新平台進入「舊教會」之時,許多「按本子辦事」的既有規章制度不能適用,但疫情緊急無法處理,只能將就。但隨著事件延綿日久,「虛擬崇拜是否真崇拜」、「網上聖餐是否合適」等議題逐漸衍生,引來不同兄姊的熱烈商議。因我自己自12歲開始接觸教會影音崗位,加上近年崇拜學研究也針對科技在崇拜之中的角色,希望可以平衡神學群體與技術群體的看法,帶來丁點新貢獻。
神學討論:網上舉行聖餐可以嗎?
第二個問題是禮儀行動。在不便到實體教會的年代,究竟怎樣舉行聖餐、洗禮?前段日子有一個網上聊天室虛擬洗禮的故事,被不少信徒取笑了一段日子。不少教會也在爭論,究竟聖餐是否能夠透過網絡祝聖?一餅一杯是否不可或缺?在疫情下,漸漸握手問安以拱手代替,奉獻可以電子轉賬方式完成,惟獨聖餐、洗禮則牽涉更多神學問題,無法處理而取消。
其實,聖餐沒有我們想像一般固化。對高派禮儀教會來說,至梵蒂崗第二次大公會議前,會眾已不領聖血數百年;而在較為反圖象(Iconoclast)的蘇格蘭改革派教會中,竟會一年才「被逼」舉行聖餐一次。聖餐的形式,一直都比想像中彈性。無數的細微規範,有時只是後加的元素。另外,在使徒行傳第八章腓利與埃塞俄比亞太監的故事中,太監洗禮的時刻,正是「看哪!這裏有水!有甚麼能阻止我受洗呢?」(徒八:36-37)的時候。聖禮是內在恩典的外在彰顯,我們必須掌握聖禮的核心,並知曉形式屬於彰顯核心的工具,我們必須看穿表徵下蘊藏著的信仰。的確,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是網絡嗎?是直播嗎?網絡,也可以成為上主的恩典渠道(means of grace)。像《笑傲江湖》中的華山派劍宗氣宗之爭,今天我們還要這樣延續嗎?Why not both?為何不內外兼修?
是否需要無酵的餅,其實教會也多年有不同的討論。以荷蘭的教會為例,他們宗教改革改宗加爾文派以後,為了顯示與信義宗和天主教不一樣,刻意使用有酵的餅;而埃及科普特教(Coptics)也使用十二粒酵母組成的麵包,象徵我們要成為天國的麵酵(太十三:33),而非傳統西方教會定以「酵即是罪」的觀念。隨著文化和處境的轉變,餅酒的運用,也被賦予了不同意義,例如今天許多教會不用酒而用葡萄汁,已經是因為受「不可醉酒」的清教徒主義影響。所以,聖餐的核心,從在不在用甚麼餅和酒,而在於餅和酒如何因基督而成為聖體寶血,而作為上主傾福的恩典渠道。 在執行的角度上,早期教會對聖餐所用的物質並不甚講究,因對於當年信徒來說,餅和酒就是日用飲食。從歷史看見的是,禮儀隨著教會制度化而複雜化,成為教會由有機的群體(organic),變成了建制架構(institution)的過程中的附屬品。我個人認為,有機群體的彈性,是教會的生命力;而制度架構的存在,則是和大型企業一樣,對齊(align)整個機構的文化和精神。所以如何吃喝餅酒、吃甚麼牌子的餅酒,我個人認為並不需要過度講究,或者用一些禮儀規範來難為網上參與崇拜的群體。我們倒應該想,如何幫助網上群體實踐聖禮和崇拜的精神,並視網絡作為我們嶄新的禾場,並藉著禮儀與行動,連結網上和網下的群體。
崇拜與高新科技,其他系列文章:
(1) 對待科技的四個向導
(2) 神學討論:網絡崇拜等於「虛擬崇拜」
(3) 神學討論:網上舉行聖餐可以嗎?
(4) 技術神學:由獻上供物到獻上製作
(5) 科技融入崇拜時的 新‧四大支柱
(6) 新酒與新皮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