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四章與撒馬利亞婦人所說的話,敬拜上帝從來不在於哪個地方時間;只要是我們與上帝相遇的地方時間,就是神聖空間和時間。數十年前開始的「電視轉播崇拜」或「電台轉播崇拜」,已經為我們提供了處理神聖空間爭議的手法。經過數十年的體驗,相信大部份人都會認為錄影絕對沒有現場好,但是如果無法參與現場,參與這些錄播也是一個不錯選擇。不過,為處理現場和網上的差異,並規避批評之故,大部份的電視崇拜都不設聖餐…
當崇拜遇上「高新科技」(對待科技的四個向導)
在《高科技崇拜》(High-Tech Worship?) 一書中,作者曾提及教會對科技的四個態度(其實這個態度對任何事物都適用),分別為拒絕(rejection)、接納(adoption)、運用(adaption)、創造(creation)。以現今處境而言,拒絕即是「請關掉電話專心崇拜」;接納即是「請調震機,以免影響崇拜」;運用即是網下崇拜網上轉播;但創造是甚麼?我們如何運用科技創造嶄新而又紮穩的信仰體驗?
粵譯傳統聖詩難題大雜燴(社會及其他因素)
本文將探討以下元素對於粵譯傳統聖詩的影響。
熟悉作品效應
湊熱鬧之翻譯
呈現平台
版權
宗派支持
工具
粵譯傳統聖詩難題大雜燴(神學)
本文將探討以下元素對於粵譯傳統聖詩的影響。
樂以載道,神學優先
詩歌的原創作處境
按宗派/教會需要關注特別作者
粵譯傳統聖詩難題大雜燴(文學)
本文將探討以下元素對於粵譯傳統聖詩的影響。
合韻
翻譯準確度
文學水平
押韻
句法
倒裝字
節數
原文非英文
粵譯傳統聖詩難題大雜燴(音樂)
本文將探討以下元素對於粵譯傳統聖詩的影響。
樂律Metre
通用調與選調Tune
似合韻而不合韻的Register與Interval
滑音
編曲
黃金時代定來臨
宗教往往是戰爭的重要因由。耶穌降世之時,正值羅馬帝國在巴勒斯坦地的拉鋸戰中稍為平靜的數十年。歷代聖誕歌,多將基督降生的故事美化或神學化,成為基督誕降故事的延伸;但一些作者會將作品與時代結合,回應當代局勢。
賀年詩歌中國風
賀年詩歌中國風 採訪:羅穎珊 麥世賢 / 2018年2月15日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3850&Pid=2&Version=1590&Cid=589&Charset=big5_hkscs 新春佳節來到,不少教會也會奏起富中國風的賀年詩歌。放眼歷史長河,歷代中國信徒都有好些中國風詩歌傳世。香港聖詩會事務發展委員會書記梁逸軒為我們回顧細數一番:包括太平天國洪秀全的打油詩、一九三○年代宣教士和聲部份較為簡單的作品,以至近代將粵語流行曲重新填詞而成的詩歌等等。 此外,百代基信總幹事江富靜也細談以農曆新年為主題的福音粵曲〈新春多福氣〉,亦有〈新春禱告〉作者葉華牧師分享賀年詩歌的創作經歷。 太平天國禮拜圖(摘自《太平天國親歷記》) 何謂「中國風詩歌」?梁逸軒認為這是非常難以定義的:「是否以中文寫成就是中國風?西洋音樂配中文歌詞,或用古樸字詞,又算中國風嗎?還是要有中國音樂元素,如粵曲?」他指一九三○年代的詩集《普天頌讚》可說是最具有「中國風」,但今日不是人人識欣賞。《普天頌讚》雖然沒有拜年的詩歌,但卻有祭祖的詩歌,一首是慎終追遠,另一首祭拜祖先。 「宣教士比中國人更有興趣將基督教信仰中國化,宣教士來到中國,想將基督教信仰傳給中國人,因此尋求用中國的方法呈現基督教信仰,其中一個嘗試向度就是中國風詩歌。」梁逸軒指,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徽採用的十字蓮花也是一例,在唐朝的時候,他們呈現信仰的方法就是十字蓮花、〈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讚〉等,這首詩歌歌詞第一句「無上諸天深敬歎,大地重念普安和」是路加福音二章14節「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的中國風版本。 崇基校徽,攝於中大校園。 梁逸軒說,到明朝和清朝,較多以科學和技巧去呈現基督教。而仍以中國化呈現者,較突出的是油畫,例如郎世寧的〈八駿圖〉,畫中出現西洋風的馬與中國風的山水。馬禮遜來華後,除了將聖經翻譯為中文,也有編採翻譯西洋歌的詩集《養心神詩》。 太平天國飯前要夾band 基督教首批寫詩歌的華人,包括一九○○年時的席勝魔牧師。而清末太平天國的洪秀全也是早期十分重視詩歌的人物,也有作品流傳至今,但並非用我們現時的唱詩方式,只是「?下?下」,介乎吟與頌之間,「他的創作是打油詩,因他要向當地基層佈道,完全在當地取材;他們不懂音樂,唱出來只是一團。但他們真的很重視音樂,根據聖經用絲弦的樂器,在天王的殿裡有三百人的樂團:其中有典天樂,負責奏樂器,也有四十八人的典天鑼,負責敲擊,每天吃飯前要先夾band!」梁逸軒說,在洪秀全宮殿門外有兩個「鼓吹亭」,時時刻刻有人奏樂,洪秀全曾寫詩「天堂快樂琴音好,太平天下永太平。」不單他身邊有樂手,每階層的官員都有相同的配置,只是人數較少,當時支付予樂手的薪金,與木匠、鐵匠相若。「然而當時沒有音樂總監引導如何齊奏,樂手只是拉雜成團,各自彈奏,宣教士形容在王府住四天,樂聲中斷不超過半小時。」他們在打仗時甚至會「搶」樂手。 後來宣教士引入西方音樂,不過由於大部份宣教士不是研究音樂的,他們沒有規劃地引入音樂,在家中聽甚麼,回到教會就唱甚麼。梁逸軒又指,在一九○○年代,教會音樂界的當務之急是編寫共同的詩集,在一九三○年代,劉廷芳與楊蔭瀏將聖詩翻譯發表在《紫晶》雜誌,以文學為先。其後才收集成為帶有中國風音樂的《普天頌讚》詩集。原創詩歌的和聲較單調,反映了中國音樂與西洋音樂的差異——中國音樂原先並不是用作合唱的。 由〈財神到〉至〈神來到〉 另一方面,梁逸軒指,整個中國化的過程有很強的西洋化背景。當時的意大利籍天主教樞機主教剛恆毅指出中國信徒並不想基督教中國化,原因是想脫離道教和佛教的影響,不想詩歌帶有佛教色彩,而是呈現嶄新的基督徒生命。另外當時也考慮到中國風的基督教藝術容易出現混亂,令基督教與其他宗教相似。 梁逸軒認為較佳的中國風基督教藝術例子是耶穌會的連環畫,以中國連環畫的形式繪畫耶路撒冷的地圖,連環畫附詳細解釋說明內容,讓外來圖像易於理解,他期望中國風基督教聖詩出現更多如此在內容和形式上良好結合的作品。至於現代,楊伯倫及同期作曲、填詞人也創作了大量中國風詩歌。 舊曲新詞也是一個類別,例如去年出現改編自許冠傑〈財神到〉的〈神來到〉:「神來到 神來到 歡欣中宣告╱神嘅家 仁愛家 一起走窄路╱神來到 神來到 好加快腳步╱恩主已揀選你 作佢門徒」(作詞人:甄燕鳴)。梁逸軒認為,舊曲新詞是沿用既有的小調音樂,將歌詞修改,「舊曲新詞作品與福音粵曲面對相同的限制,依賴既有小調,旋律甚至連歌詞亦寄託在既有小調,『年年歡樂 歡樂年年』改為『年年豐盛 豐盛年年』,怎能期望有基督教的視野?基督曾經受死,基督今天復活,基督即將再來,基督教的焦點是在上帝,上帝在這新年對我們有甚麼啟示,而不是只關注我們是否開心。」 其他過年的詩歌,大部份是將以前的西洋音樂翻譯為中文。另一類別是傳統西洋聖詩,聖詩內容談的是新曆新年,卻借用於農曆新年。一首比較著名的跨年聖詩是〈心泉歌〉,由中國人撰寫,歌詞第一句是「主恩深廣,無量無邊,在主愛中,又過一年」,詩歌最後由新年指向我們要生命更新,期待進入天國,「其實是講基督教的時間觀,旋渦形地盤旋而行,卻是由alpha指向omega的過程。」 總括而言,梁逸軒分析傳統中國聖詩難以找到切合農曆新年頌唱的詩歌,蓋因傳到中國的基督教較關心耶穌基督的生平,並不重視農曆新年,農曆新年主題在崇拜只是配襯。 應禁食還是慶賀?──當農曆新年遇上大齋期 梁逸軒進一步指出未來創作農曆新年詩歌的挑戰,「由中國農曆新年的歡樂及重聚價值觀,如何過渡並完美結合聖經神學的時間觀,這考驗教會的工夫,詩歌作者是否能將兩者橋接,亦靠牧者講道更詳細帶出。」 他認為,若這類詩歌從缺,一個解決方法是自己寫,梁逸軒重視會眾詩歌(全體會眾一同誦唱的詩歌,而不是只由詩班或敬拜隊的獻詩)多於演繹詩歌,會眾詩歌音調不能太難,容易上口,既要動聽,又要有神學深度,寫了歌曲如何推廣,亦是影響農曆新年詩歌出現的因素。 梁逸軒提及農曆新年會約有一半機會碰上大齋期,出現曆法衝突,崇拜編排及領唱或許在選曲時感到為難,究竟禁食還是慶賀?梁逸軒認為大齋期其實是更新、自省,與基督同死同埋同復活,聖灰日除了塗灰,還有悔改、信福音的信息。「今日的人傾向不選擇傳統詩歌。」梁逸軒認為對於中國風詩歌的另一項阻力,是來自全球化,年輕人喜歡西方的敬拜讚美音樂,而輕看中國風的音樂形式。
遠東廣播製作《直到地極》 宣教節目首搬上大氣電波
為了將福音傳到地極,宣教士不惜放棄所有,為使命遠赴他方,甚至乎隱姓埋名,活在戰火之中。遠東廣播近日將一個個不平庸的宣教故事,製作成十三集廣東話廣播節目《直到地極》,更首次將宣教節目搬上大氣電波,當中訪問了不同背景的前線宣教士,亦訪問了後援差會的領袖,從多元宣教模式出發,讓聽眾擴闊想像,了解更多。 「我們很多時候也會問他們,『你有沒有想過在宣教工場會死?』。」《直》節目監製梁逸軒說道。在十三個宣教故事中,不乏有驚險歷程,如在南蘇丹參與翻譯聖經的莫先生夫婦,花上十五年時間為族羣翻譯聖經,除了遇上缺詞的挑戰,每天更活在戰火之中,他們曾經歷被AK47槍頭指着打劫。曾於阿富汗參與醫療宣教的陳念聰醫生亦在節目中分享,自己被塔利班突然破入搜查辦公室是否有聖經,他直言在戰亂底下的服侍,同工們誤中流彈受傷已成常事,其好友有次到村落服侍,回程時整隊十個人慘遭殺害。 回想製作期間,梁坦言最困難是邀約嘉賓,因為要配合不同宣教士的述職期,而在處理宣教題材亦需要特別小心,「有宣教士考慮了三天,既想前來分享,又要保護所服侍的羣體。」他補充,因個別工場特別敏感,節目中有宣教士需要使用假名及假族羣名作掩飾,甚至要經變聲處理才能公開播放。 多元宣教模式 擴闊聽眾想像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宣教就等於某種方程式,傳福音、信耶穌、建立教會、增長,然後宣教士撤退,但其實不然。」梁逸軒認為宣教可以有很多種模式,例如翻譯聖經、醫療宣教、宣子教育等,以至遊走在香港的街道,都可以尋找到與宣教息息相關的故事。 因此,除了訪問內容,節目亦有三個欄目分別講述宣教知識、文化差異及在香港尋找到的宣教足跡,例如談及內地及台灣的普通話差異處,又或細數香港以宣教士或事蹟命名的街道,「希望讓聽眾感到宣教不是很遠的事情。」 首集率先由五代傳教士戴繼宗牧師分享宣教使命,接續有泰國、南蘇丹、佛教創啟地區以及中東等地宣教士分享工場實況,亦有環遊世界的宣子老師分享經歷。 梁解釋,在策畫節目時希望展現多元化的宣教模式,讓聽眾更立體認識宣教,亦特別安排兩集近文化澳門宣教士的分享,以及兩代宣教人對談作結,「希望藉此提醒,宣教是需要承傳,信徒亦要有盼望地相信宣教一直延綿,沒有終止,而且有很多途徑都可以成為傳福音的媒介。」 配合社會變遷 加強本地廣播 遠東廣播節目部主任周志豪牧師指出,節目名稱《直到地極》源自於聖經中的大使命教導,亦是遠東廣播的宗旨。他直言,遠東過去較少注重本地廣播,因內地沒有基督教電台、大學和醫院等能接觸普羅大眾的福音渠道,製作的節目主要面向中國內地,但隨着近年社會變遷,中港進一步融合,他有感:「今日Global同Local都在香港,地極原來就在自己樓下。」 《直》早前成功申請香港電台社區參與廣播服務(CIBS)宗教類別,由十月起在香港電台普通話台(AM621)及網絡播放,成為遠東首個在大氣電波廣播的宣教節目。明年一月一日將播放最後一集,信徒可於港台網站重溫內容(http://www.rthk.hk/radio/pth/programme/g0602_unto_the_end_of_earth )。 梁逸軒最後又透露,遠東廣播正計畫製作監獄節目,再度申請社區參與廣播服務,希望充分利用監獄收聽電台的時間,透過大氣電波向囚友傳福音。
宗教改革聖詩簡介
很榮幸成為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及香港聖詩會的橋樑,彼此合作推出這段短片,簡單和各弟兄姊妹分享甚麼是宗教改革聖詩。